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好的了解馆藏资源,充分发挥馆藏好书培育人、塑造人的强大功能,我们特别推出“教师推荐”专栏,邀请我校教师从专业角度出发,给大家推荐馆藏图书。希望每位读者能够将阅读变成一种习惯,让书籍成为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在书海中不断探索未知世界,汲取智慧力量。
本期推荐教师:武慧芳,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字新闻学和乡村传播,具有丰富的媒体工作经验。曾在《新闻记者》、《传媒》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县域,是广袤中国的行政末梢,也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这里交织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制度与人情的磨合、理想与现实的博弈,构成了一幅鲜活而复杂的基层生态图景。本次主题阅读以“县域生态”为线索,精选多维视角的著作,邀您踏上解码乡土中国的社会学之旅。
从现实到历史,从田野到案牍,这些作品以学术的严谨与叙事的温度,拼合出中国县域社会的立体图谱。走进这场阅读之旅,在政策文件与人间烟火的交汇处,触摸基层中国的脉搏,读懂每一寸土地上的生存逻辑与变革力量。
【书名】: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
【作者】:吴毅
【出版社】:三联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
【ISBN】:9787807682158
【索书号】:D422.62/W903
【馆藏地】:图书馆七楼
【内容简介】:基层迎检、开发纷争、征收税费、产业调整、征地“种房”、维权争利……“喧嚣”一词,释尽乡镇日常政治种种人事与结构交织碰撞的众声嘈杂。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生动展现了华中地区农村基层多方面多层次的工作和生活实态,讲述了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乡村权力场域中博弈共生的过程和状况,深度阐释了21世纪初中国中部地区某乡镇“乡域政治”的运作实践与支配逻辑。
【推荐理由】:县是地方国家更加完整的单位,但是国家政策真正的输出端,还是在乡镇。村庄能看到国家政策的落地和接收,但看不到政府干部是如何思考并落实国家农村政策的。在乡镇一级,就能看到基层政治,包括基层政策运行的更加完整和复杂的情况。本书第一版出版于2007年,多年来深受学术界内外的广泛好评,被权威专家和普通读者誉为数十年来少见的以“抵近现场”“深度描写”的方式、以“比小说还精彩”的叙述来“复杂化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作品。虽然它研究的是多年前的乡镇,但是,对于“故事”背后种种复杂因素的颇有见地的理论探讨,在今天仍然极具启示。
【作者简介】:吴毅,重庆人,1958年生,法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暨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二级教授,出版过《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记述村庄的政治》《双村百年》等著作,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及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书名】:大国之基 :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
【作者】:贺雪峰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
【ISBN】:9787520711203
【索书号】:F320.3/H321
【馆藏地】:图书馆七楼
【内容简介】:本书共有五个章节,作者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从社会结构、乡村建设、土地制度、乡村治理及组织再造等方面,透视了中国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作者结合了诸多在乡村进行实地调研的案例,对中国乡村发展道路上遇到的课题进行分析;既指出了各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又提出了可行性很强的政策建议。
【推荐理由】:这本书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主题下多篇文章的合集,既有宏观的“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四十年”的思考,也有村干部职业化差异的观察,既有作者一贯的地域比较,如浙江农村与珠三角农村的对比,也有深刻的制度与政策的反思和批判,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谬误。虽然是点状的内容,但都是现实中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作者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与犀利的政策剖析,以冷峻笔触剖析政策落地背后的结构性矛盾,呼吁乡村振兴必须“看见农民”,而非“想象农民”。这本书对具体症结的聚焦,触剥离乡村问题的浪漫想象,展示出兼具理论深度与操作性的“乡村诊断图”,让我们看见中国乡村振兴的艰难与可能。
【作者简介】:贺雪峰,1968年生,现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乡村治理研究和乡村建设实践,长期坚持实地调研,在城乡治理、农业政策、农村经济、土地制度、社会政策、乡村文化、社会理论、基层政治、城市化等研究领域发表了大量著述,是“华中乡土派”的代表人物。
【书名】:显微镜下的大明
【作者】:马伯庸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
【ISBN】:9787540488475
【索书号】:K248.09/M019
【馆藏地】:图书馆四楼
【内容简介】:本书讲述的,是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作者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这些尘封已久的故事。这些档案是中国历史中绝无仅有的奇迹,它们着眼于平民的政治生活,而且记录极为详尽。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朴实的百姓诉求、狡黠的民间智慧、肮脏的胥吏手段、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从无数个真实的细节里,展现出一幅极其鲜活的政治生态图景。这六个事件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之内,记录的是最底层平民的真实政治生活:当遭遇税收不公时,他们如何愤起抗争;当家族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如何兴起诉讼;当政治利益与商业利益发生矛盾,他们如何与官府周旋博弈;当朝廷要求整顿户籍,他们又是如何从中造假牟利……
【推荐理由】:古代基层政治的力作。从尘封的民间档案中打捞六桩鲜活的县政案件,这些被正史遗忘的“小人物命运”,恰是解剖中国古代政治肌理的手术刀。本书在寻常百姓的田契诉状、胥吏的公文批注、乡绅的算盘声中,掀开了明代县域治理的隐秘逻辑——税赋如何从纸面数字演变成民生重负?政策善意如何在执行中异化为层层盘剥? 作者以小说笔法激活史料,将枯燥的赋役制度、司法程序转化为跌宕的基层生存图景。歙县丝绢案中,一个数学天才的抗争牵出县域利益集团的百年缠斗;黄册迷局里,户籍册页上的细微篡改折射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博弈的永恒张力。这些故事照见的不仅是明代县衙的权责网络,更暗含中国官僚体制的基因密码:政策理想与执行现实的断裂、制度设计与人性私欲的纠缠、皇权与绅权的微妙平衡。历史从未走远。那些湮没于故纸堆中的县官、胥吏、乡民,正以另一种面目活在当下的基层政治生态中。
【作者简介】:马伯庸,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银河奖得主,有“文字鬼才”之誉。代表作:《长安的荔枝》《太白金星有点烦》《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风起陇西》《草原动物园》等。
编辑:田雷雷
初审:王芙蓉
复审:柴菲
终审:方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