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是凝固的历史,是文明的密码。每一块砖头都在诉说,每一处残垣都值得倾听。时间在废墟上刻下皱纹,而文明在裂缝中生长光芒。你可曾抚摸过斑驳的城墙,想象它见证过多少朝代更迭?可曾驻足残破的碑文,试图破译千年前的呢喃?古迹是历史的哑证人,而书籍是为它们发声的诗人。从云冈石窟到敦煌莫高窟,从晋祠到雅典卫城立柱——每一处古迹都是大地写给人类的情书。当风雨侵蚀古建筑的脊梁,当战火灼烤文明的肌肤,我们用什么守护历史的呼吸?让我们循着书脊上的坐标,开启一场纸上考古,在字里行间中拼凑文明的拼图。

【书名】:中国建筑陶艺
【作者】:恩斯特.柏施曼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
【ISBN】:9787218146805
【索书号】:J527/B917
【馆藏地】:图书馆三楼
【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1902~1904年、1906~1909年两度中国建筑考察的成果之一,初版于1927年。全书共分为七章,收录约9万字的原始考察记录、240余幅照片。作者从历史和地理两个不同的视角,按照大门、牌楼、影壁、装饰、浮雕等进行严格分类,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的陶艺装饰发展演变史及其艺术特色。
【推荐理由】:本书是西方汉学界和建筑学界系统研究中国建筑陶艺,尤其是琉璃等构件的代表作。随着时代的变迁,书中的大部分建筑已经消失不见,使得本书更具收藏价值和史料研究价值。对传媒学子而言,这不仅是一部建筑史专著,更是一部视觉人类学的早期实践样本:通过镜头语言解码文化符号,用影像抢救濒危文明记忆,以跨文化视角重构东方美学叙事。那些定格在玻璃底片上的琉璃牌楼、脊兽雕花,正是现代传媒人理解“影像作为历史证言”的绝佳案例。
【作者简介】: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又译为恩斯特・柏施曼,德国建筑师,第一位全面考察中国古建筑的德国建筑师。他在1906--1909年(光绪三十二年--宣统元年)间穿越了中国的十二个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全面考察,拍下了数千张古代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代表各地风情的民居等极其珍贵的照片。回国以后,他根据这次考察所获的资料,连续出版了至少六部论述中国建筑的专著。由于历史的变迁,柏石曼的这些论著已经成为后人所无法逾越的中国古建筑史领域的里程碑。
【书名】:古建筑摄影技法与实战
【作者】:苏唐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
【ISBN】:9787121328398
【索书号】:J419.3/S854
【馆藏地】:图书馆三楼
【内容简介】:本书由摄影家苏唐诗历时一年精心著成,用详尽的图文分享其多年来钻研古建筑摄影的经验与心得。全书覆盖古建筑摄影技法与实战的方方面面,包括古建筑审美、摄影器材、艺术表现手法、用光、构图、视角选择、色调与影调、后期技术等,帮助读者全面、立体地了解并掌握古建筑拍摄的精髓。
【推荐理由】:这本书涵盖了古建筑摄影方方面面的技法讲解。从如何选取独特的拍摄角度,去展现古建筑的雄伟、古朴或是精巧,到不同光线条件下,巧妙利用自然光与人造光,营造出古建筑独有的韵味,都有着细致入微的阐述。无论是构图的诀窍,还是参数设置的要点,一应俱全,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手把手教你拍出令人惊艳的古建筑大片。在学习摄影技法的同时,它还能让我们更深地领略古建筑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幅古建筑摄影作品,都是对历史、对传统建筑艺术的定格与传承。通过这本书,我们既能提升摄影水平,又能在拍摄过程中更懂古建筑,让作品不仅是画面美,更充满文化韵味。
【作者简介】:苏唐诗,古建筑摄影师,著有《古建筑摄影技法与实战》、《看见,不一样的故宫》、《看见,有趣的故宫》、《看见,诗意的苏州园林》、《还是那座故宫》、《古韵华章:古建筑摄影技法与实战》、《四时故宫》、《四时古建》、 《四时园林》 等书。
【书名】: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
【作者】:李乾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
【ISBN】:9787563390939
【索书号】:TU-092.2/L233
【馆藏地】:图书馆三层
【内容简介】:本书为作者二十年来中国古建筑考察的心得总结。时间由秦汉以迄明清,空间遍布中华大地。无论是尺度宏大的宫殿寺院、因地制宜的民居,或是亭台水榭著名园林,还有体现藏传佛教精神的喇嘛寺、具有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唤拜塔等,作者皆以最能彰显各个古建筑特色的剖视彩图,加上实景摄影图像与特色导览,引领读者进入时光隧道,甚至穿墙破壁,领略古代匠师高超的工艺技术,体验每一座古建筑令人惊艳的空间美感。在经典个案之后,另有同类型其他实例的介绍与比较;而“延伸议题”则以简练的文字、精细的手绘线图与大量的摄影图片,归纳整理中国古建筑之基本欣赏知识。最后并附中国古建筑常见术语词解。
【推荐理由】:本书带你“看穿”中国经典古建筑的奇书。在钢筋水泥的现代城市中,古建筑宛如沉默的智者,承载着文明的密码。而《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这本书,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带领我们打开古建筑的神秘之门。书中涵盖了72座中国传世古建,时间跨度从唐代至明清,包含数处“中国古建筑之最”和“中国古建筑之孤例”,覆盖17种常见的建筑类型,如佛寺、佛塔、宫殿、民居等。作者以最能彰显各个古建筑特色的剖视彩图,加上实景摄影图像与特色导览,引领读者领略古代匠师高超的工艺技术和古建筑令人惊艳的空间美感。比如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殿内以天花板将梁架遮住,亲临现场也难以一览全貌,但通过书中的解剖图,能清晰看到梁、柱、斗拱精密的穿插关系。还有应县木塔,从外观看只有5层,解剖图却揭示出它内部有9层,每个“明层”之间夹着的暗层布满斜撑构件,利用三角形稳固原理,让木塔千年不倒。
【作者简介】:李乾朗,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知音”。他从事建筑研究半个世纪,有着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实地考察经验。《穿墙透壁》是他30余年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珍贵成果。
【书名】:晋祠寻梦
【作者】:玄武
【出版社】:山西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
【ISBN】:9787805986425
【索书号】:K928.75/X934
【馆藏地】:图书馆四层
【内容简介】: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晋祠的由来及演变;晋祠名胜古迹;晋祠古树名木;晋祠风物等。
【推荐理由】:一本让晋祠“活”起来的文化寻根之书:在字里行间触摸千年古建的呼吸。在山西太原悬瓮山下,晋祠如一位穿越三千年的老者,用殿阁、古柏、流水诉说着周唐遗风。
1.建筑之美:剖开时空的立体画卷,书中精绘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等国宝级建筑的细节,搭配高清实景图与手绘图,让读者即使足不出户,也能“触摸”到斗拱的榫卯咬合、琉璃的流光溢彩。
2.传说与史实:撕开千年的迷雾,晋祠的“剪桐封弟”“水母楼传说”耳熟能详,但作者用史料佐证:褪去神话滤镜,还原一个更真实的晋祠
【作者简介】:玄武,作家、诗人。作品见于《十月》《花城》《今天》《人民文学》等刊。著有《种花去》《物书》《逝书》《关云长:遗失的血性》《爪子、嚎叫与飞舞》《更多事物沉默》等十余种。
【书名】:云冈文化研究选粹
【作者】:冯锋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
【ISBN】:9787519453008
【索书号】:K292.53/F442
【馆藏地】:图书馆四层
【内容简介】:《云冈文化研究选粹:<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7-2016》是《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至2016年 “云冈文化研究”专栏文章之选粹,历时十载,精选75篇。《云冈文化研究选粹:<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7-2016》分为云冈石窟研究、北魏历史文化研究、大同及周边地区古建筑研究、大同地区民俗及民间文艺研究、大同地区墓铭碑刻研究五个部分,讨论了云冈文化的特点、历史发展、各时期的不同、独特性和丰富性,后以原大同市市长耿彦波先生的《名城古都保护复兴之路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代跋。
【推荐理由】:作为云冈研究院集结数十位学者的研究精华,它用权威视角:30年研究精华,解码云冈「五个第一」:中国第一处由皇家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北魏文成帝钦定,昙曜高僧主持);第一次大规模将印度犍陀罗、中亚佛教艺术与中国本土审美融合(看第6窟「二佛并坐」如何体现胡汉合流);第一部系统记录佛教造像从「异域风格」到「中国化」的演变史(从昙曜五窟的雄健粗犷,到孝文帝迁都前的秀骨清像);书中收录宿白、李治国、王恒等学者的经典论文,揭秘云冈开凿的政治背景、造像粉本来源、洞窟功能分区,甚至还原「皇家礼佛大道」的千年风貌。
【作者简介】:《云冈文化研究选粹》是一部汇聚云冈石窟研究领域权威学者智慧的学术文集,其作者群体堪称中国石窟寺研究的“国家队”。冯锋,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省级人选,中国科协高层次人才库首批入库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
编辑:翟亚男
初审:王芙蓉
复审:靳丽娟
终审:方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