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要看谁也没有看见的地方,一直看着它,直到谁都能看得见。”这是黑泽明引自莫泊桑的一句话。它或许告诉我们的是,人需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看电影如此,看书也如此。
【书名】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
【作者】张靓蓓
【出版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0
【ISBN号】9787020058150
【索书号】 K825.78/89
【馆藏地点】图书馆四层阅览室
书籍内容介绍
《十年一觉电影梦》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讲述李安电影生涯第一个十年的追梦历程。书中真实回顾了他的成长岁月、每部电影创作的用意、遭遇的困难、对演员的看法及相处、参加影展的经验、得奖的幕后、对东西方文化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等。
目录
●简体中文版序 李安
●繁体中文版序 李安
●种树记 张靓蓓
●第一章 童年往事
●第二章 电影梦?生命
●第三章 《推手》
●第四章 《喜宴》
●第五章 《饮食男女》
●第六章 《理性与感性》
●第七章 《冰风暴》
●第八章 《与魔鬼共骑》
●第九章 《卧虎藏龙》
●第十章 奥斯卡
●第十一章 电影梦
●附录:李安导演作品年表
编者推荐
在电影的世界里看现实人生,李安不再是“外人”,而仅仅是“人”。
动辄非我族类,高墙壁垒,叫打喊杀,会让这个世界更好吗?李安这样优秀的人,以及他们创造出来的丰富精神世界,跨越东西,融通内外,引领我与人们一起撕掉标签拆除藩篱,做更纯粹的“人”,过更自由的人生。
不是要教导你怎样去生活,怎样去拍电影,怎样去面对迎头而来的困难。因为生活是不需要教导的;学电影不能靠一本书;而对于接踵而至的磨难,我们根本不知道它要何时才算完。
读后感
《十年一觉电影梦》有很多种读法,有很多种读法的书并不多,因为字里行间需要变化出许多层意思,有这样功效的字句组合,必要用心,必要有真东西来发酵的。我可以读到一本电影教科书,读到一本散文集,读到一本生活的心灵鸡汤,读到一本对中西文化、社会纠葛的论述文集,当然,也读到一本传记。
许多人都知道李安在纽约六年全职家庭宅男的日子,对于一个而立之年的人,有多少人能耐得住这样的寂寞和压力呢? 所以不管是年少得志还是厚积薄发,人生就是无常的游戏。 坚持着有好戏上演,或许坚持落得啼笑人间,无论如何,这便是人生。
【书名】我的最后一口气:布努艾尔自传
【作者】路易斯・布努艾尔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7
【ISBN号】9787563340101
【索书号】K835.515.7/3
【馆藏地点】图书馆四层阅览室
书籍内容介绍
书中讲述了路易斯・布努艾尔平淡而传奇的一生。作为与20世纪同行的电影导演,他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曾被流放到墨西哥。但所有这些磨难都不能消减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他独特的个性:平易近人、幽默诙谐,但有时对人对事却又有着强烈的偏见。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代电影大师活生生的内心世界,没有任何的造作和伪饰,只是一份真实。
目录
●从书总序
●记忆
●童年琐忆
●卡兰达的鼓声
●萨拉戈萨故居
●康吉姐的回忆
●世俗的乐趣
●马德里(1917-1925)
●巴黎(1925-1929)
●梦幻与空想
●超现实主义(1929-1933)
●美国
●西班牙和法国(1931-1936)
●爱与爱情事件
●西班牙内战(1936-1939)
●永远的无神论者
●回到美国
●好莱坞续篇
●墨西哥(1946―1961)
●正反两面
●西班牙-墨西哥-法国(1960-1977)
●天鹅挽歌
●译后记
●布努艾尔电影作品年表
编者推荐
真正的艺术作品,如诗歌、小说、电影、绘画或者音乐,都必然有一些超过个人的、自身的东西。传记类的作品显然不在其中,虽然很多小说和电影都貌似传记。传记类作品存在的价值,也不过是揭露一些内幕、发掘一些八卦,让好这口子的人多一点资料,让装高深做研究的人又有点线索。面对一本传记,我们不用评价他的文学或者艺术价值,我们也不用费心去留神当中“影响的焦虑”或是“焦虑的影响”,不用考虑我们自己的审美趣味和阅读偏好,因为这一切它都没有。
读后感
路易斯・布努艾尔大师的这部传记,非常诚实地讲述了他自己从童年到暮年的生平经历。对布努埃尔而言,童年经历非常重要,不仅是家庭文化和背景出身的影响,在宗教学院学习的经历还奠定了他日后对宗教教义质疑、反思的创作根基;马德里和巴黎时期的布努埃尔,其殷实的中产阶级身份发挥作用,混迹于上流和先锋青年群体的他,思想冲破保守,并接触到超现实主义,打开了他自己的创作之门。本书没太多讲述电影创作,但布努埃尔讲述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班牙内战、在美国好莱坞-墨西哥-法国之间流亡奔走的经历却很有意思,这段历史和其中的人物,折射出一个艺术流派和一代先锋青年群体的逐渐陌路,也如布努埃尔自己所言,历史和时间再次印证了“自由的幻影”!老年的布努埃尔回顾一生,态度超然通透又不乏幽默,他的创作理念都源自这些生活的点滴回忆。
【书名】最好的时光:侯孝贤电影记录
【作者】朱天文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1
【ISBN号】9787807132974
【索书号】I235.1/31
【馆藏地点】图书馆四层阅览室
书籍内容介绍
《最好的时光》是朱天文二十余年来为电影所写各类文章之全面结集,同时也是多方位完整记录侯孝贤作品的重要电影史文献。一方面,这本书包括了台湾著名电影人侯孝贤的所有电影作品的文字资料,可以作为他电影成就的直接文字记录。另一方面,朱天文以小说、剧本、评论、谈话、随笔等不同形式来记录侯氏电影的点滴,也是作家朱天文的一本另类文集。
目录
●第一部分 电影小说
●小毕的故事
●风柜来的人
●安安的假期
●最想念的季节
●童年往事
●尼罗河女儿
●第二部分 电影剧本
●恋恋风尘
●悲情城市
●好男好女
●南国再见,南国
●海上花
●千禧曼波
●咖啡时光
●最好的时光
●第三部分 关于电影
●下海记
●我们的安安呀
●《童年往事》制作感受
●《炎夏之都》自序
●侯孝贤的选择
●给另一种电影一个生存的空间
●《电影小说集》自序
●《悲情城市》十三问
●云块剪接法
●这次他开始动了
●《海上花》的拍摄
●《海上花》场外别记
●那些侯孝贤最美的影片
●95贞洁誓言
●好天气谁给题名
●最好的时光
●梦晤
●第四部分 一部电影的开始到完成
●剧本讨论
●抒情与气氛
●喜欢不规则的蔓延
●讨厌直线发展的叙事性
●创造游戏规则
●拍摄
●拍环境改剧本
●不怎么分镜
●何必跟自己过不去
●受不了设计的东西
●给自己出状况
●矮罗帮
●三床棉被盖住的摄影机
●找到了限制·找到了自由
●剪接
●小廖·廖达·廖里尼
●商业一点吧
●出 片
●这个才叫做电影
●附录 侯孝贤作品年表
编者推荐
“所谓最好的时光,指着一种不再回返的幸福之感,不是因为它美好无匹从而我们眷恋不已,而是倒过来,正因为它永恒失落了,我们于是只能用怀念来召唤它,它也因此才成为美好无匹。——唐诺
读后感
电影创作的情感密辛或许不足为外人道也,那就不如只观看其文字品相,或更让人有所感。照理说编剧本应该先起大纲,但是导演倒依着编剧的擅长,结果先诞生出小说《风归来的人》,第三人称叙述,冷静回首往事,又难掩除却巫山的凛然。而《童年往事》》则是电影拍出后再写成小说,加进侯孝贤于故乡拍此片时的趣事数则,时空转换纯熟,口气也愈发老练,文字锤炼间,开始形成詹宏志说的那种“老去的声音”。而到了小说《最想念的季节》和《尼罗河女儿》则回归第一人称,“天下第一现实鬼”毕宝亮和卷发精怪的圣子林晓阳,八十年代的流行与爱情,又尽在或泼辣或戏谑的犀利语调里。而以上诸篇,之前只收录于小说家朱天文的文集里,今次以电影小说面目亮相,新添况味之外,与剧本鸡生蛋或蛋生鸡的关系更让人一窥侯孝贤团队的电影制作之旅。
作为团队一员,朱天文可能真应了当年的景,成为这其中称职的女秘书,细细捕捉侯孝贤电影之路的递进演变,有片场传真,也有后期花絮,结果成就独一份的侯氏电影乃至台湾新电影的文献史稿。同时不只陪伴侯孝贤迈入大师殿堂,更目睹摄影美术录音一干人等如何成为华语电影的行业翘楚。人只道是侯孝贤与朱天文的合作开启台湾新电影之潮,而朱天文的新电影史记却体察到这里面汇聚积累着更多人的生命历练,庞杂繁复,然有电影相照,确又清晰可查。